太阳寺 又名太阳长庆禅寺,始建于唐代,位于京山市北陲,大洪山脉绿林山东南山谷间,占地近30余亩,殿堂僧舍100余间,可容僧众500余人,是京山历史上最大的寺院。明代马瑛《重修太阳寺记》称:“环京山皆山,而此山(太阳山)最高;遍京山皆寺,而此寺(太阳寺)独大,是亦天下奇观也”。主体建筑大雄宝殿48根柱头落脚飞檐翘阁,金碧辉煌,极为壮观。另有祖师殿、伽蓝殿、观音殿、东方丈、西方丈、官客堂、钟鼓楼等殿宇楼堂雕梁画栋,错落有致;门楼牌坊、屏墙俑壁、佛像雕塑、字画楹匾等精工神作,气宇轩昂。太阳寺为佛教禅宗曹洞派重要丛林,影响远及日本和东南亚。抗日战争前,太阳寺香火旺盛,周围数百里都有虔诚男女奔赴烧香敬佛、许愿求神。每年三月初三庙会更是太阳寺游客盛期,届时香客商贩络绎不绝,寺院钟磬不断,香烟缭绕,热闹非凡。后因战乱和“文化大革命”,庙宇被毁,现仅存龟碑两座。1984年9月,日本驹沢大学佛教学部教授石井修道率佛教史迹参观访华团赴太阳寺“朝释圣迹”和考察拍照,赠三阳镇政府《禅的源流》一书。
观音岩 位于市区东4千米永兴镇观音岩村,因岩穴中有石肖观音而得名。其北倚京源山,南接随岳高速至京山连接线,是一处佛道共存的宗教场所,现有寺观13座,占地10公顷,僧侣道士49人。此地以峭岩、石洞、石刻、古树、飞瀑著称,观音瀑布列京山古八景。古碑记载:禅寺始建于唐初(618),为尉迟恭亲自督造,北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明朝时期臻于鼎盛。前人建有玉皇阁、吉祥寺、百子堂、老母洞等,分布于飞泉、绿林、崖壑之间,或贴岩,或居巅。瀑右有观音殿,殿西隅峭壁有昔人题墨“根不染尘”。明成化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老母生日,为庙会高潮,香众逾万人。千百年来,观音禅寺香火不绝,历代文人官宦纷至沓来留诗文碑刻,最著名的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五言绝句和明相张居正《观音岩次罗念庵韵》。张居正诗句“欲借一枝栖野鹤,坐看红树不知归”,描写赞美观音岩脍炙人口。古寺庙大部分毁于“文革”间(1966—1969)。今留存古迹有飞来石、“宦游一快”碑、“窍王飞”(醒智泉水)、石刻“根不染尘”,主要景点有百丈泉、空中楼阁、群仙鹤立、老母洞等。1986年后,观音岩禅寺逐步重建,现与滴水寺、白谷洞玉佛禅苑、圣境寺等辟为市域宗教文化养生修性旅游功能区。
芭蕉寺 位于市北六十里宋河镇芭蕉寺村。盛唐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太子奉唐太宗之命,到京山芭蕉寺住锡修行,后卒葬于此。山中有泉,因名新罗泉,康熙《京山县志》载:“新罗泉泉出山中,尝有新罗僧居此,语众欲归,神止之。僧言思故乡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涌出,僧尝之味同故乡;僧又言思故乡鱼,神复指水得鱼,鱼形骨纤细,色斑、目赤。僧遂不思故乡。”“新罗太子墓在东北七十里,墓甚高大,相传新罗太子慕禅,随其国僧入中国,居芭蕉寺,卒葬此。”墓址位于寺旁祖师岭。宋代称圆寂禅院。后历经兵燹,院田几尽,清乾隆年间重修,立“中兴芭蕉寺碑”。1949年,尚存正殿、观音殿、祖师殿,寺旁有芭蕉、樱桃、银杏数株。后寺庙倾毁。京山芭蕉寺、新罗太子墓、新罗泉,见证了中韩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也引起中韩两国艺术家的浓厚兴趣。20世纪90年代,华中师大学者和市博物馆多次前往实地考证。2005年,中韩两国演艺界曾拟合作拍摄电视连续剧《新罗情》未果。芭蕉寺附近有石人山、老龙洞。芭蕉夜雨,列京山古八景之一。
白谷洞 位于新市镇白谷洞村。“白谷烟树”为京山古八景之一。旧时有翠微庵,庵左洞门题“白谷洞”,下有深潭名孝子潭。潭边有梯子洞,缘洞可上达白谷洞。左面绝壁有摩崖石刻“青茑岩”三字,与“翠微庵”均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笔。旧庵毁于近代,石刻剥蚀不复见。2004年,在古翠微庵遗址重建白谷洞玉佛禅苑,有大雄宝殿、客堂、斋堂等,面积约5000平方米,常住人员6人,住持释妙修法师为钱场镇向埠村人。
滴水寺 位于京山经济开发区胜利社区张良山东南山腰,旁有清泉,顺陡峭岩壁滴流而下,故名“滴水岩”。初建于元代,明初重建名滴水岩,住道人。清代住和尚,改名滴水寺。光绪末年住尼姑。古寺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20世纪80年代初,女住持圣莲法师开始主持恢复滴水寺,其广结佛缘,率众僧尼边化缘边修建,重建天王殿、大殿、地藏殿、念佛堂。1988年,滴水寺僧尼10余人赴武昌洪山宝通禅寺受戒,授予《戒牒》。1993年9月,滴水寺新庙落成和佛祖金身开光典礼举行。2005年后,有住持和常住信徒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