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市北靠大洪山,南临江汉平原,为大西北山区进入中部平原的重要门户、兵家常争之地,历史上发生过不少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暴风骤雨洗礼这片沃土,绘出光耀千秋的历史画卷。
绿林起义 绿林山属大洪山东南支,位于京山北部。新莽天凤四年(17),市域大旱,百姓饥馑,新市(今三阳镇三王城村)人王匡、王凤在绿林山率数百饥民发动绿林起义,数月间发展到七八千人。新莽地皇三年(22)夏,绿林军进军南阳郡,廖湛等在平林举事,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举兵,汇入绿林军,绿林军举起“反莽复汉”旗帜。新莽地皇四年(23),绿林军先后取得沘水之战歼莽军10万、围降南阳首府宛城、昆阳大战全歼莽军战略主力42万、围攻占领洛阳、攻占京都长安等重要战役的胜利,推翻王莽新朝。当年2月,立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次年2月,更始帝迁都长安。破虏大将军刘秀奉更始之命平定河北,于公元25年即建武元年六月称帝。因内部分裂和赤眉军进攻,更始王朝败亡。绿林军将领又集合在刘秀麾下,先后打败赤眉,平定东方和陇西,最后消灭独霸益州的公孙述,确立东汉,完成国家重新统一。绿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义军是新莽末年农民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翻新莽政权中起决定性作用。
北宋县域统一 北宋前,县域南北分县而治。县北境,东汉初设侯国,名南新市侯国。三国改县,名南新市县。南北朝宋齐改名新市县,西魏改名富水县。今宋河镇秦关村富水故城遗址犹存,为南新市县、新市县、富水县县治之所,同时,富水郡郡治设于此城,郡领京山、富水、长寿(今钟祥市)三县。县南境,西汉初设云杜县,南北朝宋齐改设新阳县,西魏分新阳设盘陂县、角陵县。随大业三年(607)设京山县,以城东京源山省“源”而名。
北宋初乾德二年(964),县域南北统一,裁富水县并入京山县。至此,京山县名及县域基本稳定下来,经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无大的变更。北宋初,铁牛禅师欣逢盛世,在县境一举创办多宝寺、天王寺、归德寺等三座寺庙。据北宋《太平寰记》载,京山划分为4个村:县境东部为办顿村、西部为吕府村、北部为富水村、南为七宝村。北宋县辖村相当于现今的县辖乡镇层级,比今乡镇辖区约大4倍。又据康熙版《京山县志》记载,汉、宋县域街市还有丰谷街(今石龙丰谷街)、潼泉、坪坝(又名平拔)、归德(今归德寺村)。
明代江西移民 1352年至1370年,元朝军队与农民起义军、各路起义军之间在大洪山区及京山全境,拉锯混战18年,村庄基本毁灭,人口大多死于战乱。明初,县域田园荒芜,人烟少见,野鹿、豺狼成群。据清康熙版、光绪版《京山县志》载,京山人口所存不到十分之一。明洪武年间,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移民——“江西填湖广”。江西移民落脚京山后,在广阔的丘岗荒原,插草为记,圈地搭棚,垦荒种地,繁衍子孙,京山先民叫着“洪武开坎”(“坎”,京山方言,指田坎,意为洪武年间开荒垦田)。县域许多姓氏族谱、祠堂碑记以及祖辈相传的先祖故事,都记载讲述了先辈从江西迁徙开拓的艰辛历程,京山人至今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意与江西人为表兄弟),有许多姓氏人家到江西寻根祭祖。据不完全统计,京山地名信息明确记载明代从江西移民至京山始建96个村落(其他未载明何时始建的自然村落,根据史料推断绝大部分仍为明代江西移民所建)。江西移民迁徙京山的时间,以明初、中期为盛,明代末期也有迁户京山的现象。江西移民村塆分布以永漋平原、钱场岗地平原最多、最为集中,印证了“江西填湖广”,江汉平原得以开发的史实。
李自成占领京山 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初一,李自成农民军攻占承天府钟祥。京山知县得知承天府失陷,弃城逃跑,李自成部兵不血刃占领京山县城。后又乘胜攻占天门、潜江、云梦、黄陂、孝感等县,挥师北上占领襄阳,李自成自立新顺王,建立大顺政权,任命陈荩为防御使兼管京山政务。明崇祯十七年(1644),陈荩带领农民军在京山、天门两县之间的万人畈全歼明军、乡勇万余人,杀刺史董硕儒。率军队攻克城顶山(位于今雁门口镇),杀死与农民政权分庭抗礼,策应明军的李哲等明朝生员。1645年春,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部退出北京经襄阳入湖北至钟祥、京山,京山成为农民军东撤休整的根据地。当年4月李自成率军撤离京山去武昌。从1643年1月至1645年4月,李自成部在京山建立农民政权长达2年零4个月。
孔昭潆响应太平天国起义 1854年4月末,京山吴堰岭七里畈农民孔昭潆联合刘花子等,聚集灾民2000余众起义,与驻永兴镇的太平军取得联系。5月30日,孔昭潆率部配合太平军攻占京山城。为配合西征太平军进攻安陆府城,孔昭潆部撤出县城。6月24日,孔昭潆部联合龙泉镇(今钱场镇龙泉)的农民军,再次围攻京山县城未克,退而转攻府城钟祥,义军遭清军和地主武装的夹击,退往多宝湾、永漋河、佛子山一带。9月中旬,起义军与清军战于古佛岭,又战于龙尾山。清军数百名霹雳勇(炮兵) 乱放枪炮,反为烟雾所迷,被义军全歼。起义军乘胜追击,重创清军。不料义军头领田三盛暗通清军,率所部100余人投靠清廷。10月中旬,在清军、叛军和地主武装围攻下,起义军在佛子山全军覆没,孔昭潆、刘花子不知所终。
永漋河起义 1911年10月12日,辛亥武昌首义爆发的第三天,刘英(孙中山盟友、辛亥时期著名革命党人)、刘铁、刘杰(刘铁、刘杰均为刘英族弟,同盟会会员,后加入共进会,时称“刘氏三杰”)等共进会会员成功发动永漋河起义,起义军占领京山、天门县城,队伍发展到5000余众,司令部设天门县衙内。清军在败逃中绕道窜至永漋刘家榨,大肆烧杀,刘英、刘铁家里损失惨重。但刘英、刘铁不以为念,仍挥师南下。汉阳战役期间,刘英率部东援汉口,失利后退回。11月,刘英率部克潜江县城,占监利县城。随后,起义军编入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部,刘英任招讨使署军政处长,刘铁任标统,随季雨霖部继续北伐。永漋河起义是全国最早策应武昌首义的革命行动,义军转战汉水流域、襄河上游,东援阳夏,北伐南阳,为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山建立第一个县委 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大革命运动高涨。11月,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共产党员袁传鉴、刘素贞、张文秋等回到京山,相约先在各自家乡发动农民运动,然后汇合县城开展全面工作。12月初,袁传鉴、刘素贞等来到京山县城,帮助组建国民党京山县党部,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京山县党部部分重要职务。12月底,根据中共湖北区委的指示,袁传鉴等召开中共党的会议,成立京山历史上第一个县委——中共京山县委员会,袁传鉴任县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张文秋任宣传委员,刘素贞任妇女委员,王玉润任县委秘书,曹家琪任执行委员。会后,在中共京山县委的领导下,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和儿童团等纷纷建立,工农革命运动迅速兴起。中共京山县委在京山农村发展党员,建立20多个党支部;在县城办书报流通站(后改为马列主义宣传站),编写马列主义常识教材,传播革命思想。中共京山县委成为领导京山大革命运动的战斗堡垒,京山成为湖北农民运动先进县之一。
瓦庙集战斗 瓦庙集位于京山县南部今雁门口镇。1932年3月30日上午,红三军与国民党第十军的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就在此处和梅家塆、卫家场附近打响,至4月5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激战7昼夜。此役,国民党军先后投入11个步兵团及若干特种兵共2万余人。红三军七、八、九3个师及汉川独立团,京山、天门、钟祥等县游击队投入战斗,京南地区群众、赤卫队在给养和战勤方面全力支援。此次战斗,国民党军被歼一个营,伤亡约2000人,一架飞机被击落;红三军战斗力也严重消耗,伤亡不下2000人,仅台岭庙长岗松树坟头一处,就埋有200余名红军指战员的遗骨。此役是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拼消耗的阵地战、攻坚战,红军取得一定战绩,也留下深刻教训:当革命力量在战略上仍处于劣势时,以宝贵的红军精锐力量去与占优势的国民党军正面对抗,必然会使红军自身受到很大的损失。
日机轰炸京山城 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对武汉及外围城镇进行多次轰炸。同年8月29日,日军出动飞机57架次(亦说56架次),分三批于上午8时、10时、中午12时,对京山县城及城郊进行惨无人道的轰炸,投掷500磅以上重型炸弹200余枚,千年古城化为废墟。
2005—2008年,中央、省、市、县党史部门统一开展抗战课题调研工作。京山县成立抗战课题领导小组,党史县志办公室承担该项调研报告的史料征集和撰稿。县抗战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召开新四军老同志、敌机轰炸京山城见证者座谈会,撰写《抗日战争时期日机轰炸京山惨案调研报告》得出如下调查数字和结论:“日军空袭京山城,一天炸死2000余人,伤3000余人,炸绝96户,死伤共约5500人,占全城居民60%。千年古城夷为废墟。”“城区民房共计1260余栋,大中型商业资本近20万元(银元)。轰炸造成房屋全毁1165栋,剩下破破烂烂东倒西歪不到100栋已不能住人。全城商业资本基本上损失殆尽,损失总资本20余万元。”“京山城内数以百计的古代建筑文物几乎全部被毁,大部分亭、塔、楼、阁、牌坊和古老的惠山书院均毁于一旦,寺观庙宇无一存留,独具特色的古代拱形石桥会仙桥完全倒塌,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墙几乎全部炸毁,保存完好的8座明代大型跨街青石牌坊全部化为碎石瓦砾。”“京山‘八·二九惨案’,是日军空袭中国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特大惨案之一,是日军空袭中国中小城市最大的惨案!”
京钟战役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随即向西、南“追击作战”,意欲乘势打败中国五、九战区主力,摧垮中国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投降。京山境内的京(山)钟(祥)公路和汉(口)宜(昌)公路,分别是日军进攻鄂北、突破襄河进逼荆沙、宜昌的重要战略通道。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抗日名将张自忠将最具战斗力的五十九军三十八师布防在京钟沿线。对手是侵华日军精锐冈村宁次的第十一军第十六师团、第十三师团。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初,张自忠在京钟地区指挥4次中小战役,歼敌约4000人。最著名的是1月18日的孙桥战斗,张指挥国民党军当日击毙日军200余人,打伤600余人,日军被迫退回京山城。此后,在蒋介石组织的1939年“四月攻势”和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冬季攻势”中,张自忠部在京钟路孙桥至盘石岭一线主动反攻,创全国两次攻势最佳战绩。据统计,冬季攻势全国战场共歼敌9.2万余人。其中第五战区歼敌20840人,为战绩最大战区;而第五战区又以张自忠的右翼兵团战绩居首,歼敌万余人。国民党京钟战役为武汉失陷后稳定五战区阵脚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自忠部也付出巨大牺牲。
公安寨战斗 鄂中抗日武装在公安寨伏击日军船队的战斗。1939年3月下旬,日军百余人护送“慰问团”及劳军物资共60余只木船,由京山徐店逆富水河而上,夜宿下周家河。中共鄂中区委军事部部长陶铸率应城抗日游击队40余人(后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连夜赶至公安寨埋伏,同时在下游袁家坡及上游秦家湾分别配备部队拦堵。30日早晨,日军船队驶进伏击圈,游击队火力居高临下猛烈射击,发起冲锋,予敌重大杀伤。此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包括击毙一名日本皇族出身的慰劳团长,缴获一些枪支和军用物资。游击队有2人牺牲。公安寨战斗是共产党领导的鄂中抗日武装对日军的第一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鄂中军民倍受鼓舞。
养马畈会议 1939年6月中旬,鄂中区党委在京山养马畈召开扩大会议,陈少敏、李先念、杨学诚、夏忠武、郑绍文、刘慈恺、顾大椿、雍文涛等参加。会上,李先念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坚持、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还传达中原局关于组织武装、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指示。会议决定组成新的鄂中区党委,区党委之下成立随枣、天汉两个特委,京应、钟祥、应山、京安等县委直属区党委领导。将鄂中、豫南党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兼政治委员(不久由陶铸代理政治委员)。会后,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大山头组成司令部、政治部机关,豫南和鄂中党领导的武装整编成四个团队,统一由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指挥。养马畈会议是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给正处在复杂环境中的鄂中党组织及其武装指明方向,为创立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街战斗 1939年10月13日,李先念指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一、二团队,在罗店新街抗击前来偷袭的日军和伪军,激战至黄昏,被围日军一面施放毒瓦斯,一面将几十具日军尸体焚烧,余军从小路仓惶突围。此战,新四军毙伤日、伪军18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新街战斗是新四军挺进鄂中后,在敌人近后方给日伪军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一战建军威,日伪闻风丧胆,群众大受鼓舞。国民党五战区报纸以特大字号刊载这一捷报。
八字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 1939年12月上旬,李先念、陈少敏率领豫鄂边区指挥机关、后方机关及警卫连200余人,冲破日伪军“闪击”,从京山马家冲转移到八字门,完成边区指挥中心从豫南转移到鄂中的任务。12月下旬,组建新的豫鄂边区党委,边区党委机关设在八字门。
1940年元旦前后,豫鄂边区党委完成对各地武装力量整编,根据中原局和刘少奇指示,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八字门正式建军,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纵队统辖鄂中、鄂东、豫南三地武装,1万余人枪共编为9个团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及直属单位分别驻扎八字门及其附近的村子里。边区党委、挺进纵队指挥部及边区政权机关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驻扎京山八字门近一年时间,周边建立起京北县、京钟县、天京潜县、京安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八字门成为豫鄂边区的战略指挥基地。
三战坪坝 坪坝古镇位于京安县抗日根据地中心,是联系鄂中广大山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1940年6月21日,李先念指挥平汉支队一、二团队攻占坪坝,切断安陆日军与三阳店、宋河、应城日军之间的联系。日军于当年7、9、10月先后集中近4千人马,三次进犯坪坝,妄图再次占领坪坝安插据点,封闭根据地通往鄂中各县的门户。新四军平汉支队及纵队六团利用坪坝周边地形设伏,三战告捷,共打死打伤鬼子200余人,击退日寇进攻。新四军夺取坪坝与三次保卫坪坝战斗的胜利,保障了白兆山南方门户的安全,便利纵队同大山头及其他根据地的交通联系,使白兆山与大山头、八字门等地连成一片,建立起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史沫特莱访问京山 1940年1月,美国进步作家和新闻记者、著名社会活动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剧作家、田汉夫人安娥的陪同下,访问豫鄂边区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领导机关驻地——京山八字门。在边区三个月的日子里,她专访过李先念和陈少敏,经常随军打仗行动,边访问边写作。她参与丁家冲、大山头民选活动,赞誉选举出来的政权“是真正进步、真正民主的政权”,出席改编郭仁泰部为挺进纵队第六团队的成立大会,参加边区妇女集体活动,热情称赞边区妇女的贡献。在丁家冲,她为伤病员端水洗澡,以致被开水烫伤,行军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伤病员骑。她将挺进纵队派给她的勤务员、一个十多岁的小战士沈国华收为干儿子,像母亲一样照顾他。每到一地她都发表演讲,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鼓舞军民斗志。
史沫特莱离开边区后,为纵队医院募集到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先后在重庆、香港等地演讲,用她在边区的所见所闻,宣传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新四军的种种责难。她采访撰写、拍摄的新闻报道和照片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载入《中国的战歌》一书。史沫特莱京山八字门之行,在国统区造成很大社会反响,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有益贡献。
宋河战役 三阳店——宋河战役,又称宋河战役。1948年 4月13日,解放军江汉军区独立旅二、三两团,远距离奔袭三阳店守敌新编十七旅两个营。15日下午4时向三阳店发起进攻,守敌向宋河方向逃窜,攻击部队迅猛追击,将敌人赶进预先埋伏的伏击圈,聚歼国民党军十七旅一团两个营,共毙伤200余人,俘敌团长以下800余人,战斗前后仅用3个小时。部队挥师南进,包围宋河守敌1个旅部、1个团部、4个营,16日下午,战斗开始,守敌凭借坚固工事顽抗。江汉军区独立旅和鄂中军分区基干团奋勇攻击,迅速夺取外围阵地,接着与守敌反复争夺,战至17日上午7时突入镇内,全歼守军。此役,毙伤俘敌3191人,俘敌代旅长李亮熙,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宋河战役是江汉军区重返江汉之后,第一次成建制地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个旅,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成功战例。此战载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原军区首长刘伯承、邓小平对此通令嘉奖。
京山解放 1947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部队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江汉地区,发起京钟战役。下旬,先后攻克京山、钟祥县城,全歼守敌,首战告捷。鄂中地委召开会议,划县分兵,将所辖地区预分为京山、天(门)京(山)潜(江)、京(山)安(陆)应(城)三个中心县。之后又成立京钟县。至1948年上半年,四个县的江汉主力部队和当地人民武装力量一道,打击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势力,重建、扩大解放区,建立区、村级人民政权,京山境内广大农村相继解放。
江汉军区部队在京钟战役中首战攻克京山县城后旋即撤出,国民党整编五十二师三十三旅某营、国民党京山县政府、县保安大队及乡保武装约400人占领县城。1948年5月6日,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独立旅一、三团再次攻打京山城,京山、京钟县指挥部也派出部队参加。人民解放军因缺乏重武器,山城屡攻不下。国民党军派出飞机、部队,从皂市赶来增援。7日下午,解放军参战部队撤出战斗。此役,人民解放军牺牲100多人。同年6月上旬,驻守京山县城的国民党军撤至应城。17日,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二分区部队第三次攻城,国民党县政府及县自卫大队逃往皂市,县城解放。至此,京山县境内国民党军据点已被全部扫除,京山全境解放。